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,像Office、微软这样的公司,定价能力和持久性很好。因此,我们最终要寻找的是“软件+AI”的公司,而非“AI+软件”的公司。
3.所以过去十年里,我们最大的机会是消费升级。这也是李宁、安踏、耐克、阿迪活下来的原因,不是每个品牌都能卖500元人民币的鞋。
但2020年之后,又有两个新的驱动力形成。
4.多头持仓的公司,目前看还没有哪家今年的盈利会出现大幅下调。做空的是一些会下调盈利预期,或者结构遇到挑战的。
5.搞AI的人和搞中特估的一定是两拨人,高分红、高度确定性的资产和这种所谓的新增量,在资产方面都会占有一定的优势。
6.(白酒)白酒韧性很强,但白酒跟经济的贝塔相关度确实比较高。公司还是很好的,安全边界很高,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很难指望有特别大的向上空间。。
7.(新楼盘)开始的时候维护成本很低,但中国物业很难涨价,所以随着时间推移,物业老化了以后,维修成本就越来越高。
以上是浑瑾资本创始人李岳在浑瑾资本近期举办的2023年中投资者交流会中,分享的最新观点。
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本场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。
先回顾一下我们2023上半年的业绩,这里用岳阳一号为例子做结合。
从股票仓位情况来看,我们目前多头仓位大概持有20多家公司。
20家公司,表现都挺好的,基本上获得了10-20%的回报;亏损最大的5家贡献了负的百分之五点几的收益。
说明了A股不是没有机会,也说明港股和美股中概等市场要有更紧的标准(动不动跌二三十个点)。
再来看一下我们的业绩归因。
上半年多头仓位贡献了大概两个点的正收益(平均仓位85%),空头仓位贡献了大概1个点正收益(平均仓位15%)。
另外,从行业角度来看,二季度回撤比较大的来自消费行业。
因为一季度大家对于消费复苏比较乐观,我们也觉得应该是在一两年的上升周期里。但到了四五月份CPI的数据出来之后,大家特别悲观。
所以我们在应对的时候,在消费上减了一些,同时加了一些做空的仓位,回来了一些。
可以看到,空仓对我们的多头贡献了一定的保护。
最近大家讨论日本比较多,我记得在2016年熊市的时候,大家也在讨论中国很像1990年的日本,导致我当时也很焦虑。
我当时去过日本三次做调研,每次大约见二三十家公司,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,因为日本跟消费品相关的(企业),对中国有更强的参考意义。
因为欧洲和美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都发生在七八十年前,甚至一百年前了。
简单来说,我觉得有几个不同的地方。
第一,日本在1990年对房地产的依赖度非常高,资产泡沫非常大,大量的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深度参与其中。
这是一个时间很短,泡沫很大的过程,最后摔下来的时候非常惨。
第二,日本之所以说“失去了30年”,本质上与它的产业周期有关。
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,中国经历了半导体、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新能源革命的大周期,包括接下来的AI,但日本基本上完美错过了。
从本质来讲,日本在老动能衰减的过程中,新动能并未起来。
从这方面来看,我们不觉得对中国有太多的悲观情绪,因为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。所以,我们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调整这件事情了。
原来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,虽然现在还是非常大,但经过过去两年的调整,开工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四十,虽然不能说调整结束了,但最难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。
所以,它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泡沫。
此外,这几波新的周期,包括AI,以中国现在的重视程度,大概率能抓住一波很大的机会,甚至可能与美国形成新的角力点。
另一方面,日本过去30年也是处在一个大的市值重构的过程中,十倍股的机会依然很多。
日本最大的优势是他们属于西方阵营,能轻松实现全球化,尤其是消费品和互联网领域。
但在制造业方面,中国有很大的机会。
理解了大的背景之后,如何去做(投资)这件事?一共有三条路。
国内投资人对做空可能不是特别熟悉,简单解释一下。
例如,我们有100%的总仓,我们可以通过仓位的控制,在价格下跌时将仓位降到四五十,到了底部时再加上去,这种做法当然是可行的。
但是,这对时机的把握,以及对市场的判断,有着极高的要求。
而国外,包括香港市场,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方式,就是对冲基金。
例如100%的总仓位,可能有80%的多仓位,20%的空仓,净仓位是60%。
为什么不直接使用60%的多仓,40%的现金?
原因很简单,假设不管市场同涨同跌,20%的多仓和20%的空仓加在一起就是0,但在市场下跌时,空仓比多仓跌得快,在市场上涨时,空仓应该相对较慢。
很多股票就有这种特点,跌起来比别人多,反弹时比别人涨得慢。
我们不需要去猜光伏、锂电是不是在这个月有所好转,基本上可以屏蔽贝塔的波动。
这里面我举两个例子。
第一个是在我们组合里对今年贡献相对较大的,也是与消费相关的。
我们曾讨论过很多关于运动这类的结构性增长机会,运动与人的健康以及健康意识有很大的关系,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上涨,它也不断地上升。
纵观过去20年,中国的运动有几波行情。
第一波是2002-2007年,满街都是杂七杂八的运动品牌,因为那时候的人均消费量是0.1双/人,老外可能是1-1.2双/人,所以第一波是提高渗透率。
2007、2008年到2012、2013年是一波向下的周期。
2012、2013年到2020年之前,我们的人均消费量达到了0.5双/人,尽管与国外还有差距,但基于中国的国情,0.5双/人不低了。
那时候我们的人均金额大概是10美元,与老外的100美元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。
所以过去十年里,我们最大的机会是消费升级。这也是李宁、安踏、耐克、阿迪活下来的原因,不是每个品牌都能卖500元人民币的鞋。
2020年之后,又有两个新的驱动力形成。
另一方面,最大的机会来自中国的运动更像日本,不像美国,我们的服装比重较高,是平时休闲穿的服装,这与硬核的健身相关度并不高,整体更分散一些。
所以,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品牌的再次多元化和升级,有钱人不再满足于穿耐克,而是追求更好的面料和产品,这与日本非常相似。
因此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投资了一家日本上市的运动品牌,这家公司在中国的主体安踏持有超50%的股权,日本集团持有40%。
我们押注的是它在中国的快速增长。
如果你今年买的是李宁和安踏,亏得很惨。
李宁今年已经跌了40%,其中20-25%是盈利下调导致的,只有百分之十几是估值下降。
这就是我们所说的,大部分公司的贝塔与中国经济的贝塔相关度变高了。
因为现在已经有七八千家店了,份额也已经很高了,虽然还有空间,但这个空间面对经济周期的比重就变小了很多。
但这家日本品牌在去年疫情情况下,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。
我们认为它从30亿到100亿的过程是高度确定的。而且当时还处在一个相对低估的状态,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我们在四五月调整时做空了一家免税公司。
过去几年它的股价表现很好,原因很简单受益于旅游业,但过去几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出国。
今年重新放开之后,在出境游只恢复了40%的情况下,又出现了更多的竞争者,比如代购、海外游客,所以价格和毛利就会有非常大的压力。
它的股价虽然跌了百分之四十几,但估值只下降了百分之十几二十,盈利可能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。
所以它与经济周期没有太大关系,更多地是一种结构性压力。
再比如光伏,大家知道光伏行业长坡厚雪,很多公司都是优秀公司,但能不能持有要考虑更多。
光伏的需求是很好的,但它存在几个主要问题。
第一,它是靠价格的下降刺激量的增长,就这一点,就无法与消费品和互联网公司相比。
以硅片为例,最头部的公司占了全球百分之四五十的份额,但这些产品高度的同质化,从多晶硅到单晶硅的替代效应上了一个台阶,但之后的产品又非常地同质化。用户对产品没有任何黏性,相差一分钱的价格,他们就会换成其他品牌的产品。
第二,这个行业没有规模效应,因为它95%的成本都是硅料,包括组件,它是一个拼装商。
所以,这个行业的龙头公司和二三线公司,在单位单瓦的盈利上无法拉开差别。
因此,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一定会回到社会平均回报率的水平。
生意的回报率由两个因素决定:
第一,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,有没有用户黏性,有没有规模效应;
第二,与格局相关,短期内成本波动只会影响单季度的盈利,不会改变事物的发展趋势。
光伏辅料今年的表现之所以如此坚挺,原因很简单。
经过去年产能过剩压力测试后,一线的两家公司与剩下的公司,基本保持了十二三个点的净利润率差别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主链商拼命打价格战,刺激销量,它能跟着销量涨,单平米的利润非常稳定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用去猜测光伏的贝塔,这个差值是非常容易赚到。
今年的制造业,无论是多仓还是空仓都是赚钱的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因素。
还是举例来说,这家公司主要生产防爆设备,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石油炼化工厂里,(需要的)防爆灯、防爆设备。
这些地方不能用日常的灯,因为存在可燃可爆气体泄漏的风险。
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价格低,但价值巨大,用户对产品忠诚度高的公司。
同时,环境的变化让这家公司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增长区间,这家公司未来的增长有20-25%,而且现金流巨好,未来会保持80-100%的分红率。
股价在今年四五月份创下历史新高,最近又回调了一点,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今年的PE也就18倍。
所以这种公司的年化回报率受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小。
这个产品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(具有极大的)安全价值。
类似于化妆品,化妆品行业中,护肤产品的用户忠诚度很高,但彩妆就像衣服一样,可以随意换。
这类产品的用户行为是忠诚于原有品牌,并且只会升级不会降级,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冲击的都是以功能性为主的补水面膜、彩妆等等。
全球这几家做抗皱和精华的企业越来越集中,格局非常好。
我们持有的这家公司与化妆品(的逻辑)非常相似,这种公司的产品基本上比别人溢价15-20%。
之所以2014-2019份额没有提升,只有25%,是因为过去所有大型和超大型国家级项目中份额极高,中型和中小型项目的份额相对较低。
原因很简单,2018年以前是粗放式发展,但2019、2020年后,最大的变化是决策者的终身追责。
这让许多人感到压力,但也会让决策者不愿去犯同样的错误。整个环境的变化导致产品的素质和定价能力变得更强。
而且,现在石油炼化不仅仅只有一个场景,还有白酒仓库、军工、核电等。
所以国家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后,对这类公司非常有利。这笔钱我们算的清楚,也是赚得相对稳定的。
第三种策略是第一阶段行业。
AI是一波很大的周期,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(进行研究),也有一定的仓位。
据我们研究,一类是以英伟达为中心,做光模块、服务器的算力公司,即基础设施硬件。
另一类是应用,例如今年涨了很多的微软等等。
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,像微软这样的公司,定价能力和持久性很好。
我们最终要寻找的是“软件+AI”的公司,而非“AI+软件”的公司。因为AI可能会颠覆许多过去门槛不高、用户黏性不高、数据沉淀不足的公司。
回顾特斯拉的发展,包括苹果,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故事,更大的原因是它们改变了商业模式。
以前手机是一个周期品,但大家对苹果忠诚不仅是因为一两部手机,更多的是软件系统、生态系统,特斯拉也是如此。
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定价能力和长期估值能给的上去。
但英伟达可能赚的只是供需卡口的钱,而不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生态。
所以简单来说,短期内盈利可能是被低估的,但后续可能会面临被高估的风险。
谈一下对几个关键问题的展望。
我们当时判断,这一波经济复苏周期应该持续一两年,到今天这个判断本身没有发生太大变化。
但从一季度的复苏到二季度的低于预期,这个过程与以前有所不同。
以前每次都是基建和地产一起推进,驱动力起来了,信心也恢复了。但这一次的问题是没有主心骨,变成了慢慢晃悠着往上走的过程。
这个方向本身没有问题,但幅度和节奏就变成了震荡的过程。
我们现在并不愿意去赌贝塔,但三季度可能是略有贝塔的阶段。
红色这条线是中国的库存周期,美国是黄色的线,而灰色的线则是上证指数。
从图上可以看出,这是一个反向周期,在任何一个库存周期这向下的过程中,大家都会相对悲观,因为各种表观数据陈列出来都不会太好。
但可以看到这一波基本上已经跌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。
因此,许多人分析,7月到8月,应该会进入一个平缓或者是加库存的周期,这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现象。
汇率非常像老外对中国经济的投票器。
在汇率贬值的过程中,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,都很难表现出色。
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,这次的汇率一度到了7.27元,去年10月是7.3元,这也是少有的外汇储备和汇率背离的阶段。
在这个过程中,继续加强出口方面的优势,给我们的其他方面调结构去争取空间。
大家不断地在预期和失望之间摇摆。根本原因在于数据本身是高度割裂的,这是一个在调结构当中很明显在发生的事情。
例如失业率,虽然青年失业率很高,但整体失业率并不高,大概在5.1%左右。
青年失业率,一方面是过去20年里大学生产能过剩,但技术工人短缺。
另一方面是地产、金融、互联网,这些以前最好的就业去向都不再承载就业。
而今年整体失业率并不高,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的复苏。
因此,中产阶级的收入一定会下降,财富资产受到萎缩,但中低层收入人群的收入一定会上升。
这就是数据的割裂。
其次是出口,很多人觉得出口数据是有问题的,但我不觉得。原因在于:第一,出口虽然变得很强劲,但区域在变差;第二,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变多。
电动车、光伏这些东西今年就占出口的比重非常大,但这些东西不解决就业。
所以它有好的方面,也有不好的方面。
最后做一个总结,在环境疲软之下,个人怎么去应对这些事情,或者怎么去想这些事情。
第一,全球都面临比较大的资产荒,美国现在的房贷利率已经到百分之六点几了。中国是一个土地价值的问题。
只要不出现大的金融风险,不一定会出特别大的招,可能就是持续缓跌的过程,但我觉得不会跌很多,特别是一些核心城市。
第二,有些理财大家还是要看一看,如果你的底层资产里有跟城投债相关的东西,要稍微谨慎一些。
第三,存款基本上不可能再提高了,肯定是往下走的。
一方面是给银行腾出更多空间来消化地方债问题。
另一方面是中国不再走资本开支的模式了,利率是不可能上去的,它是一个大的增长方向的条件,不能抛开大的环境去看。
对于投资来讲,第一,多空交易,减少贝塔,第二,增加独立阿尔法的比重,第三,在第一阶段里扩展。
搞AI的人和搞中特估的一定是两拨人,高分红、高度确定性的资产和这种所谓的新增量,在资产方面都会占有一定的优势。
最后,回顾一下我们目前的持仓。
多头持仓的公司,目前看还没有哪家今年的盈利会出现大幅下调。做空的是一些会下调盈利预期,或者结构遇到挑战的。
我们调完之后,跟经济相关度比较高的东西,持仓比例都不是特别大。
问:产品的持仓结构和行业分布现在如何?
李岳:多头大概80个点的仓位,空头大概20个点。
多头仓位里,跟大制造业、科技相关的大概四五十个点,消费大概有20个点,但因为有10个点的空仓,所以净仓位大概10个点。
另外十几个点都是偏基础设施的,都是有非常强、非常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。
问:净仓位不算高,什么时候会提高净仓位?
李岳:在这种环境下,除非看到明显的信号,比如库存周期或者微观数据明显进入到向上的拐点,(提高净仓位的)概率是有的。
我们不想在之前就牺牲进去,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有持仓,只是在右侧的时候,会选择加一些仓位。
但现在这个环境,相对100%的总仓位,60-70%的净仓位让我们相对比较舒服。
问:有没有增加认购的计划?
李岳:昨天我们还增加了认购,我们会持续去买的。这种环境下我们比较看重确定性很高,风险又不大(的资产配置),只要有钱我们就会加。
特别是经过二季度特别悲观的市场,我们觉得贝塔上还有一些机会。
问:多空策略是否属于能力圈范围?做空方面有哪些经验?
李岳:国内一般都是公募出身的,我以前也在公募。
公募基金基本上都只做多的产品,但在美元市场或者海外市场,标准的对冲基金一定是多空双边都做的。
因为拉长周期看,不太可能会有人有那么精确的择时能力,甚至是资产类别择时的能力,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这种能力。
所以我们更多是通过在能力圈范围内做多做空,去找里面纯阿尔法的机会。
过去为什么只做多可以,是因为头十年是个大的经济贝塔,几乎有60%的东西都往上走的,在其中优中选优,选出10%。
之后中国或者全球是有20%往上走,40%往下掉,40%横在那,不承认机会小型化、散点化,不去做多空,可能挺难的,因为机会就那些。
高瓴本质上早期是一个对冲基金,多空双边都是可以做的,我们在2012、 2013年的时候,包括在2017、2018年之前,做空的比例很高,只不过后来规模大了,做空就比较难了,就变成了大家认为的只做多的一个机构。
我们在过去接受的训练、环境,是多空双边都要做的。
当然,我们和海外优秀的同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,所以在这块我们补充了两个人,第一个是能看海外新科技的人,这个人已经到岗了,另外一个就是做空的人,应该在三季度就能到岗。
我们希望这个人还是跟我们的价值观(相符),他的出发点不是事件驱动或者看图,还是要基于非常强的基本面分析,但是他对于短期信息的变化、边际变化有非常高的灵敏度。
因为做多和做空不一样,做多可以买入并持有,比如两三年有50%或者1倍的空间,这就是普遍做法。
问:做空会不会有风险?
李岳:如果只是赌这个市场要涨要跌,风险肯定很大。
但我们是基于对产业链的研究。我们认为这个公司不应该值3,000亿,应该就值1,500亿。
经过过去几年,大家也看到了很多公司下跌,一方面是行业贝塔平均下降了15%、20%,但在这个过程中,股票跌幅超过20%的,就要想一想,是不是公司本身增长动能出现了问题。
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。
过去为什么做空风险大,就像我说的60%往上涨,再不好也只是涨得慢,做空很难挣钱。
但今天我们基于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,全球是一个市值重构的过程,有些公司原来有百分之十几二十的增长,未来怎么算都只有5%增长,现在(估值)还有15、20倍,所以我不觉得有风险。
就算来什么大牛市,我们也不是裸空,毕竟多头的仓位要大很多。
问:如何看待白酒行业?
李岳:白酒韧性很强,但白酒跟经济的贝塔相关度确实比较高,我们有一些,不是特别大的仓位,除非跟贝塔相关的微观数据再出现明显的好转。
在此之前,我们会放在一个中性的仓位。
(白酒)公司还是很好的,安全边界很高,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很难指望有特别大的向上空间,跌多了就加一点,涨上去就卖一点。
个别公司可能有一点阿尔法,但都没有前两年大了。
如果我们去看白酒的周期,除了过去十年是一个“三公”消费之后的需求换挡,加上经济的爆发10年,不管是第一波的五粮液,还是老窖、汾酒,本质上是一个名酒的改革周期。
大家都在学洋河,爆发出了非常强的活力。
问:国企的物业行业怎么看?
李岳:国企的物业肯定没问题,但你还要考虑估值和向上空间的问题。
我不是很看好物业长期的商业模式,2021年底物业最火的时候,我们当时还做空了一家很大的民营物业公司。
很简单,真正厉害的公司或者厉害的商业模式,一定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,最后股东是赚了钱的。
但仔细想想,我们都在小区里住,物业这个生意是一个典型的消费者利益和股东利益不可兼得的行业。
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做新楼盘,开玩笑的说新楼盘进去的时候是一个1米8大高个的保安,隔几年就变成1米6了。
因为开始的时候维护成本很低,但中国物业很难涨价,所以随着时间推移,物业老化了以后,维修成本就越来越高。
所以,新楼盘的回报率很高,但往后就越来越低。
问:美股科技股要怎么配置?
李岳:这肯定是一个要长期花时间的事,我们还配置了专门的同事,研究全球各市场的产业链、应用。
但我们自己觉得,算力短期向上的风险比较大,半年一年内是赚供需的钱,但是中长期会有压力。
所有东西最后都会“尘归尘、土归土”,一个新的事物被创造的过程中,大家是需要想象力的。
从算力到应用的过程,应用更长期,应用公司可能会跑出来一些长坡厚雪的,最典型的比如说微软,但这是我们今年错过的一只股票。
大家经常用Office,以前买Office的时候,比如1000块钱买个硬盘、软盘装一下,现在都是云化了,每个月收多少钱。
第一个,它的用户黏性很高,你不可能说不用Word了。
第二个,有了AI之后,它真的会产生很大的价值。
比如下半年大家可以期待一下,微软的Teams推出的实时翻译。之前大家用谷歌翻译出来的内容很生硬,语法很多是错的,用了Chat GPT之后,可以实时翻译。
有了这个东西之后,涨价20%,还是会有很多人买单,软件加AI会导致很多东西的定价能力上升。
过去10年,Office平均用户价格以每年4-5%的速度上涨,所以这个公司不是那种有周期性的科技公司,它本质上是一个消费品公司,涨幅跟爱马仕、香奈儿、茅台是一样的,用户黏性很强,定价能力越来越强。有了AI之后,可能会有一个跳升,这种公司就能摆脱所谓科技股的周期性。
而算力很多时候是赚了供需的钱,短期是短缺。
比如说A股光模块的公司,明年大家觉得有六七十亿的盈利,有可能真的能实现。但再往后,量可能涨,单价却可能会跌,可能明年就盈利见顶。
所以,它可能就是一波快速上涨。明年可能就会证伪或者持平。